负责人:罗时军
核心成员:熊永臣、马亚楠、何巍、黄海铭、张传坤、曹名磊、周望怀、杨俊涛、童锐、彭坦、李新克、周峒、肖博怀
历史沿革:
磁性半金属材料(2000-2013)
2000年前后,团队负责人罗时军教授开始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开展相关前沿基础研究,主要聚焦新型磁性半金属材料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开拓性成果,在Phys. Rev. B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成果“新型半金属磁性材料的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低维量子材料与器件(2013-至今)
2013年,团队熊永臣教授等人开始围绕低维量子材料与器件开展研究,主要面向车载低功耗信息存储与交互元器件,以低维量子材料中的关联、磁学、超导、拓扑等量子物性及基于新颖量子效应的器件设计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Phys. Rev. A/B,J. Phys. Chem. Lett.等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
二维层状MXene材料及智能传感器件(2017-至今)
2017年左右,团队马亚楠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围绕新型二维层状MXene材料及智能传感器件开展科学研究,研制出一系列基于MXene的柔性可穿戴供能传感一体化微型系统。在Nat. Commun., Adv. Mater., InfoMat等顶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动力电池开发与应用(2018-至今)
同时期,团队何巍教授、曹名磊副教授、张传坤副教授等开始布局储能与动力电池及相关方向的研究。在Adv. Energy Mater., Adv.Funct.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批国家工信部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成果“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荣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高性能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2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团队面向未来汽车技术,紧紧围绕前沿车用功能材料与能源器件关键领域,聚集了博士教师50余人,鼓足干劲,奋发进取,矢志为国家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贡献力量。
取得的成效:
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部分成果见刊于Nat. Commun.,Adv. Mater.,Phys. Rev. Lett., Phys. Rev. A/B/Res., J. Phys. Chem. Lett., ACS Nano等世界著名期刊。相关成果推动新产品、新装备开发,带动产生经济产值60余亿元。
表1 团队承担的代表性项目清单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有机导电铁磁体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理论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罗时军 |
2005年 |
“Z”型和3(5)-原子环型导电铁磁高聚物的研究与设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罗时军 |
2009年 |
有限温度下强关联多量子点体系相变及输运性质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熊永臣 |
2015年 |
Sb、Cu高浓度掺杂ZnO纳米阵列的白光与单色可见光LED的定量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罗时军 |
2016年 |
氦在钨晶界处的扩散机理和聚集行为的理论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周望怀 |
2016年 |
敏感材料特性与器件几何构型对MXene基压阻传感器灵敏度的调控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马亚楠 |
2019年 |
2021年动力电池用高性能负极材料 |
国家工信部 |
何巍 |
2021年 |
表2 团队代表性科技奖励清单
成果名称 |
成果类型 |
成果说明 |
获奖时间 |
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 |
国家级科技奖励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23年 |
高性能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省级科技奖励 |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23年 |
新型半金属磁性材料的研究 |
省级科技奖励 |
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
2016年 |
代表性成果
1、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
2、高性能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2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
3、新型半金属磁性材料的研究2016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证书
4、周峒博士科研成果见刊于《Nature》
5、马亚楠副教授科研成果见刊于《Nature》子刊
下一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科技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