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坐落于世界著名文化圣地武当山北麓、汉江秀水之滨、南水北调源头、中国商用车之都的湖北省十堰市,是全国唯一一所伴随民族汽车工业成长、发展、壮大起来并最具汽车特色的高等学府,原机械工业部直属院校,是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获批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东风汽车集团共建高校、湖北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入选高校、湖北省“园林式校园”“湖北省省级文明(单位)校园”。 一、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72年,前身是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组建的工人大学。经过50余年发展,学校已经成为覆盖工、管、理、经、文、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9万余人。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长期保持在93%左右,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前列。迄今为止已为汽车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4.6万多名专业人才,一批批校友成长为汽车行业的技术管理骨干、领军人物和高管,学校被誉为“卓越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命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孟少农任首任院长; 1988年学校开始探索培养硕士研究生; 1994年列入机械工业部院校序列; 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6年学校划归至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 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8年入选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首批高校,进入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202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校; 2023年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入选工信部第二批“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单位; 2024年入选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和“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 二、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近1900亩,校舍面积68万余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173万余册,电子图书总量333万余册。 三、人才培养 学校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9万余人。 学校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理念,围绕和拓展汽车产业链,培养德才兼备、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现有本科专业56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拥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62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汽车产业国家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级平台6个,建有校内外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59个。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5项。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着力打造“汽车特色”系列学科竞赛,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汽车方程式大赛等近100余项竞赛。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省赛奖项42项。学校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作为国内顶尖级大学生车队,三次问鼎“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多次代表中国赴德国、日本参赛,成为在德国F1赛场上第一个完成所有比赛项目的中国车队。学校学科竞赛排名连续六年进入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排行榜300强。 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学校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特色,在汽车、机械、材料、电子、武当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现有4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8个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现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材料与化工、工程管理、能源动力、数字经济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五、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职教科研人员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40人、博士388人。学校拥有双聘院士1名,聘用外籍院士1名,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教学名师、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省政府津贴专家等省级以上专家、荣誉称号获得者100余人次。有十堰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市级荣誉称号37人。 六、科研与服务 学校根植产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围绕汽车产业生态圈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产学研创融合、政校企协同育人之路,与武汉市、十堰市、随州市、襄阳市、东风汽车、亿纬动力、万润新能源、中电金信、龙芯高科、东风商用车、越野车、烽火通信、采埃孚等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联合建立了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39家省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8个地方特色高端智库,与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创合作关系。设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储能与动力电池、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3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鄂西北发展研究院,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研究院等6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批“湖北中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鄂西北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参与“湖北隆中实验室”“湖北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等建设。获批1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近五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及企事业委托项目等2000余项。获授权专利8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9项。近五年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百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70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在《Natur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获各级科技奖励200余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收录。 七、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获批十堰市唯一一个孔子学院。与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芬兰、加纳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现有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华留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100余人。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境)访学深造、教学培训、学术交流,组织学生赴德、法、英、美等国家参加双学位、交换生、本硕连读项目和国际竞赛、海外游学及国际夏令营等活动。 八、桃李芬芳 学校毕业生协议就业率连续多年居省属高校前列,为汽车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专业人才,一批批校友成长为汽车行业的技术管理骨干、领军人物和高管,学校被誉为“卓越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九、发展目标 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求是创新”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汽院精神,走“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特色扬校、依法治校、开放活校”之路,正有力推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大学更名;“十五五”时期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十六五”时期建成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 (注:其中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