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科技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现将《省科技厅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技术创新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湖北省科技厅
2020年9月18日
省科技厅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技术创新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鄂政发〔2020〕20号)有关工作部署,助力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应用牵引。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搭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场景和赛道,通过场景牵引,倒逼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市场主导。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街道社区和产业园区发布应用场景需求,支持各类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用户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围绕技术创新场景需求,开展新技术攻关、新产品试验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系统布局。构建特色突出、产业互补、区域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将其建成全省人工智能技术策源地和领军企业聚集地。积极支持各市州县着眼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开展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培育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引领支撑全省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力争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多点突破,获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有影响力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布局建设100个左右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6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二、重点任务
(1)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创新。
围绕“一芯”引领,聚焦5G光通信、三维存储等特色领域,加快研发下一代存储芯片、深度学习通用芯片、高精度定位控制芯片、类脑神经网络芯片、射频SOI芯片、基于位置的物联网微功耗芯片(模组)等智能元器件。推进制造装备智能化,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突破制造过程智能化中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数据换人”“机器换人”,打造“智能车间”、“黑灯工厂”、“未来工厂”、“无人船舶”、“无人矿山”。
鼓励长江存储、武汉新芯公司、中国信科、华为公司、高德红外、梦芯科技等智能芯片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面向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智能安防等专用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创新示范。鼓励中国信科 “5G智能制造生产线”,奋进智能机器公司 “智能工匠机器人”、 长飞公司 “光通信智能工厂”、华中数控“新一代人工智能数控系统”等技术产品在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示范应用。鼓励中国船舶集团下属701、709等研究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工程、智能船舶、光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示范。
(2)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北斗技术创新。
推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重点突破多源信息融合、车辆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共驾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先进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和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自适应巡航控制、预碰撞安全、车道偏离预警等集成系统,重点研发生产驾驶辅助级智能汽车、部分或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汽车。加快布局建设北斗系统空天地无缝覆盖、高精度安全可靠、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重点开展“两芯两端一软件”(即高精度、高性能系统级芯片和通用导航芯片,导航终端和授时终端,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软件)技术攻关,建成全国重要的北斗终端生产和系统集成产业集群。
鼓励东风汽车、中国信科、吉利汽车、极目智能、立得空间、光庭科技、中海庭等智能网联骨干企业,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及东湖高新区、武汉经济开发区等,开展新型神经网络架构、边缘人工智能计算芯片、传感器(远距高精度视觉传感器、高线束激光雷达等)、5G-V2X通信、高精度地图、低延时线控等关键技术创新示范,探索“互联网+公交”新方向,支持“全国首条自动驾驶示范专线”技术创新示范。鼓励中原电子、光谷北斗、梦芯科技、长江通信、依迅电子、光庭信息、武大吉奥、珞珈德毅、立得空间、北斗国科、武汉导航院、中地数码等公司开展北斗产品研发和“互联网+北斗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示范。依托国家商业航天基地以及“行云卫星”天基物联网项目,开展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综合定位导航技术创新示范。
(3)开展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技术创新。
重点突破工程建造领域“智能设计-智能工地-智能装备-智能决策-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重点研发可感知环境、感知状态、具有自适应、自修复功能的智能型建造装配产品和可远程操控的智能建造设备。围绕工程软件开发、工程物联网和工程大数据平台构建、工程建造方式转变等,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建造融合,实现以“物理基建”为标志的“老基建”向以“数字基建”为特征的“新基建”转变。助力武汉打造工业设计名城,推动全省工程建造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使智能建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鼓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建造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东风设计研究院、长江勘测设计院、烽火通信创新设计中心、高德红外工业设计中心、东风汽车技术中心和华工科技工业设计中心以及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工程设计领域行业龙头,搭建数字化协同设计仿真平台,推动设计与建造体系精益化、高效化、流程化、智能化。鼓励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中国一冶等龙头骨干企业面向地铁工程、桥梁工程、石化工程、超高层建筑等,建立工地安全“一张网”,打造工程决策“一块屏”,实现工程性能“一键测”。
(4)开展智慧家居教育医疗康养技术创新。
加快推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的创新应用,打造智能家居行业标准化体系,实现智能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开展5G、AR、VR等新兴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创新,重点突破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互联网+教育”等关键技术。开展覆盖疾病风险预测、医疗影像、辅助诊疗、虚拟助手、健康管理、医院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智慧医疗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医疗健康向“精准、优质、远程、高效”的专业方向发展。围绕“机构、社区、居家”三大主要养老场景,研发智慧养老平台及系统、智慧养老智能终端和服务机器人等产品,探索“互联网+智能养老”新模式。研发可穿戴智能监护、智能医养辅助设备、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中医“治未病”相结合的智能健康管理技术创新,构建安全便捷的智慧康养体系。
依托小米等公司打造智能家居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开展智能家居技术创新示范。支持武汉市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鼓励天喻教育、云启智慧、科大讯飞、传神网络等公司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技术创新试点。加快推进远程会诊、机器人手术、医疗影像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鼓励武汉协和医院智能医学实验室、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远程医疗中心、武汉市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等建设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检验、远程机器人手术等技术创新示范。鼓励武汉联影医疗等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智慧医疗云、手术机器人、可穿戴生命体征检测系统、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设备等创新产品示范应用。鼓励武汉体育学院开展“互联网+体育+医疗+居家+运动康复”的体医、体养融合技术创新示范。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城市”,鼓励在武汉市江汉区、武昌区等地率先开展老人防跌倒、紧急救援、防走失、卧床护理、慢性病用药、远程医疗支持等智慧养老技术创新示范。
( 5)开展区块链技术创新。
开展区块链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数字签名、哈希函数、数据结构、零知识证明、非对称密码等基础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攻关。加强区块链加密算法、分布式传输与网络、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攻关,建立健全区块链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推动区块链与数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重视区块链法律伦理问题研究。探索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互促双赢”机制。
重点开展区块链技术赋能政务服务技术创新试点,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鼓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烽火科技、天喻信息、卓尔智联、斗鱼网络、中国通服(湖北)区块链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区块链共识机制安全、智能合约安全性、数字资产安全性等区块链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构建城市级政务区块链网络,开展区块链+数字金融、区块链+社会公益、区块链+共享经济、区块链+防伪溯源等技术创新示范。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园区建设区块链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区。
(6)开展智慧城市(城区、园区、社区)技术创新。
打造以人为本、数据驱动、精准治理、惠及全民的新型智慧城市系统,提升城市(城区、园区、社区、街区)现代化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物联网、5G、增强现实(AR)、高精度定位、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聚焦城市重点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支持城市规划决策、综合运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人居环境与生态监测等城市智能化技术攻关,研发搭建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城市管理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周边医疗、商业的各类便民服务,构建社区生活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社区新模式。
支持武汉建设城市超脑、城市仿真实验室,打造“云端武汉”。鼓励湖北省小米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深兰科技、科大讯飞、武汉金山云,武大吉奥等单位开展智能城市感知、监测、智能决策等技术创新示范。鼓励长江新城、武汉中央商务区、江汉区等打造智慧城区。鼓励武汉东湖、宜昌、襄阳等国家高新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基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园区。鼓励武汉市杨园纺器社区等开展感知型智慧社区建设。
(7)开展智慧长江汉江技术创新。
汇集涵盖地质、地形等基础勘测数据,规划、枢纽、施工、机电、移民、生态、环境、建筑等业务数据,以及水文气象、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互联网数据,设计开发人工智能数据模型以及相关数据标准,推进建立长江、汉江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相关知识图谱,逐步完善两江生态环境状况、交通状况、产业布局状态及相互间关系智能评价体系,形成两江发展和保护的智慧大脑。以长江、汉江航道为重点,开展电子航道图、电子航标、航道智能监测、智能船闸等内河航道智能化技术攻关。加大人工智能对水安全的支撑服务,探索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农村饮水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河湖综合管理、全流域水监控等关键技术攻关。
鼓励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武汉分院、长江科学院、长江生态环保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江汉江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与评估系统,提升长江汉江智慧治理能力。鼓励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中科院水生所、国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地数码等单位,开发建立长江汉江水工程的数字孪生仿真平台、流域水文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预测预报展示系统。
(8)开展智慧交通文旅技术创新。
发挥我省在测绘、高精度地图、卫星导航等领域的优势,突破城市及高速交通道路的智能感知、预测、区域控制和疏导等关键技术,搭建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系统,实现综合交通的智能化控制、诱导与协同。研发引领文化和旅游消费新趋势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推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在景区虚拟三维建模、虚拟展示、虚拟旅游中的创新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非遗文化传承、数字文博、影视动漫、数字娱乐、文学创作、主题乐园及全域旅游等领域的协同设计和融合创新,提高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提升夜间文化娱乐和旅游等消费场景体验,促进夜间经济发展。
鼓励“湖北5G智慧交通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基于5G的智慧交通、智慧高速、车联网等技术创新示范。加快打造湖北省全域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智慧出行、智慧导览、智慧环境管理技术创新示范。鼓励省图书馆、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开展数字文博技术创新示范。鼓励神农架、十堰武当山、武汉黄鹤楼、东湖、宜昌三峡大坝、恩施大峡谷等著名文化与旅游地区建立智慧景区技术创新试点。
(9)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创新。
开展空天地一体化农业智能遥感监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智能技术在农业育种、种植、养殖、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质量追溯全流程等创新应用。围绕湖北生猪、水稻、龙虾、柑橘、香菇、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突破智能农机装备、智能农场、智能畜禽养殖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关键技术。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助力农业信息化及精准扶贫。
鼓励武汉大学会同相关企业研发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农业智能遥感监测系统、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鼓励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农业机械总公司等开展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示范,鼓励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智慧农业建设规范与数据标准,推进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体系和综合业务应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全省生猪饲料、养殖、屠宰、深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智能分析管理系统,鼓励中粮、双汇、宜城襄大、恩施思乐、良友畜牧、仙桃绿生等企业开展生猪选崽、精准怀孕、饲料喂养、健康运动等智能养猪技术创新示范。鼓励湖北潜网生态小龙虾、晓曦红、土老憨、裕国、森源、宜红、羊楼洞、凡华农业、武汉宏农牧业、湖北山蛋蛋、武汉康生源等企业围绕湖北龙虾、柑橘、香菇、茶叶、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链,开展智能农场、智能畜禽养殖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技术创新示范。
(10)开展智能网络安全与智慧公共安全技术创新。
突破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联性安全态势分析、自学习应急响应防御和智能安全运维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高安全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网络安全产品。围绕社会综合治理、新型犯罪侦查、反恐等迫切需求,加快推进图像与视频精准识别、生物特征识别、个体和群体行为识别、编码识别、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研发。强化人工智能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开展食品安全监测、监管、追溯、诚信、安全评估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食品安全精细化无缝隙管控、全流程全链条追溯。加强人工智能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监测,围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开展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技术研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对生态保护、修复、防治和管理方面的支撑,突破水、气、土壤等环境领域的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所带来的法律问题、伦理风险以及监管问题等,探索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新模式。
依托武汉市临空港经济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开展基于芯片安全的安全分析、测试、漏洞修复等网络安全产品创新示范,依托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现代服务业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开展光通信网络监控系统、安全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创新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开展智慧公安、智慧食安、智慧应急、智慧环保、智慧气象预报和服务技术创新示范。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人工智能法律伦理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示范工程建设的系统布局、协调推进和政策指导。协调全省人工智能相关高校、院所及企业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人工智能重大决策开展咨询或评估。谋划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库和创新产品库。
(二)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加快部署一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对绩效考核优秀的省级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智能建造、智能制造等一批优秀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建设示范应用场景。面向在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街道社区、产业园区等征集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示范场景需求。广泛引入行业专家、头部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示范场景需求设计,面向全球企业和机构公开征集解决方案。优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在鄂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共同“揭榜攻关”。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示范场景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对论证通过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资金总需求20%的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项目执行完毕通过验收的纳入“湖北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向全省推广。
(四)强化资金保障。设立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对行业重点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建立省、市、区县(开发区管委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投入机制。推动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技术研发及应用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营造发展氛围。加强示范工程建设的政策解读,及时宣传推广示范工程建设取得的新成效、新模式。定期举办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和人工智能创新挑战大赛等会议赛事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在全社会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省科技厅对举办省级以上人工智能创新挑战大赛和国际化论坛的单位,择优给予承办经费30%的补贴。